首页

飞鱼女王口舌视频

时间:2025-05-28 14:26:51 作者: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“百鸟翔集图” 浏览量:38293

  中新社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题: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“百鸟翔集图”

  中新社记者 张玮

  5月下旬,数十万只候鸟掠过额尔古纳河上空,飞越中俄边境线,一路向北飞向西伯利亚。

  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面积最大、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。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,有3条穿过内蒙古,其中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是鸟类种群数量最多、面临威胁最大的路线。每到春夏季,这条候鸟迁徙线沿途“处处闻啼鸟”,宛若一幅“百鸟翔集图”。

4月14日,内蒙古额尔古纳,赤麻鸭正准备振翅高飞。 闫立新 摄

  据监测,截至目前,在内蒙古越冬的水鸟达16万余只,涵盖6目8科26个物种。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的赤麻鸭,越冬种群数量达13.2万只,占全球赤麻鸭总数的60%以上。

  成群的鸿雁排着整齐的“人”字形队列翱翔;赤麻鸭在浅水区悠闲地游弋;优雅的绿头鸭、鸬鹚或低头觅食,或舒展双翅……5月中旬起,额尔古纳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。

  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保持原状态最完好、面积较大的湿地。每年春季,大量候鸟从鄱阳湖、洞庭湖一带的南方湿地逐渐向北迁徙,沿着额尔古纳河向北飞出国门。

4月17日,内蒙古额尔古纳,绿头鸭在水中悠闲休憩。 闫立新 摄

  监测数据显示,额尔古纳作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,每年在这里停留、繁殖栖息的鸟类约达2000万只。

 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。57岁的牧民包斯琴巴图是在保护区所在的毛仁塔拉草原上长大的。20世纪90年代,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,包斯琴巴图做起了巡护志愿者。“生态越来越好,鸟儿越来越多了。”

3月28日,内蒙古科右中旗,小天鹅结伴在湖边漫步。 毕力格 摄

  2024年,保护区引进“科尔沁”智慧管理平台,用一个“大脑”支配28个“眼线”和“触角”。“智慧平台观测结合人工巡护,定位更高效精准,对候鸟栖息的干扰也能最小化。”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高文华介绍说。

  2025年春季迁徙季,保护区监测鸟类数量达19万余只,较去年同期增长124.5%。其中,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物种名录的青头潜鸭数量最大集群达20余只,“鸟中大熊猫”东方白鹳也在这里筑巢繁育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尼泊尔廓尔喀县报告超过1200名登革热病例

南宁—香港航线航班由苏南瑞丽航空有限公司运营,航班号为DR5049/50,计划每周一、三、五、日各执行1班往返。航班计划时刻为去程11时50分从南宁起飞,13时25分到达香港;返程14时25分从香港起飞,16时05分到达南宁。

有记者提问:据报道,28日,日本正式通过2024年度预算,其中防卫费达7.95万亿日元(约合4100亿元人民币),同比增长16.9%,创下历史新高。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?

长三角绿色发展如何谋“新”?民进会员多维度支招

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记者奥特根巴雅尔对中国全国两会上的“绿色”议题印象深刻。他向与会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“生态保护与建设”的问题,聆听了代表委员分享的中国保护生态的有益经验。奥特根巴雅尔期待蒙中两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。

走进中国天琴艺术之乡 感受壮族天籁之声

管阳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立足自身特色,做足“茶文章”,持续推动茶产业与文化、旅游融合发展,丰富产业业态,打造茶旅综合体,让茶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,走出独具特色的茶产业发展新路径。(完)

中非安全形势严峻 中使馆发布紧急安全提醒

不久前的一次开门问策中,当有学者发言提到“接下来的这轮改革,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”时,总书记赞许道:“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。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